白天追光,晚上逐梦。这两年,“上夜校”成了很多年轻人的“夜生活”选择。
从汉服舞到非洲鼓,从手机摄影到短视频剪辑,从手冲咖啡到红酒品鉴,从非遗技艺到应急救护,各地夜校课程丰富多元、现代时尚,成为都市青年繁忙工作之余的精神“桃花源”,多地政府也对夜校提供补贴,希望推动全社会形成持续学习的氛围。
然而,《工人日报》记者走访发现,一些机构、个人打着夜校的旗号不务正“夜” ,通过低价吸引客流,推出课程的质量难以让人满意,学员直呼上当。由此可见,推动“青年夜校”稳步完善发展,筑造好都市青年的精神“桃花源”,是个精细活,需要下足慢功夫。
精耕细作,挖掘与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新课程、新业态。目前一些夜校课程一经推出即爆满,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前夜校存在资源较为紧张、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。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市民大学、老年学校等夜校课堂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,在有些城市,甚至出现了65万人同时在线抢1万个名额的“盛况”。面对此种情形,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看到青年人新的文化需求,以购买公共服务、创新立项补贴等方式盘活文化资源。比如建设城市书房、乡村书屋,灵活开放博物馆、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,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夜校“充电”、放松。同时,发挥“夜校+”的平台效应,深度整合区域文商旅资源,融入技能提升、健康养生、婚恋交友、就业创业等服务,将夜校带来的青年流量转变为区域发展的青春力量。
两手发力,探索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的服务运营模式。现阶段,许多夜校课程由热心退休教师、各级文博馆、各类行业协会等多元社会主体自发组织开展,有些供不应求。一些民间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,灵活又接地气,但是有些夜校却无官方专业机构的认证与备案机制,缺乏办学资质、没有统一收费标准、教学内容缺乏审核把关等。今年3月,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发布《青年之家·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》提出,通过多元化途径推动夜校发展,包括政府提高文化领域经费补贴,以及与教育机构、社会机构进行公益合作,助推“夜校热”持续升温。充分发挥政府“有形之手”和市场“无形之手”的协同作用,为优质机构提供融资、备案、审核等服务,推动资源优势互补,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,比如定期公示夜校机构“白名单”,引入第三方评估,建立健全学员评课反馈机制,督促夜校机构诚信经营,切实保障学员的合法权益。
年轻人应擦亮眼睛、理性选择。不管是看展式社交,还是在菜市场里体验生活、特种兵旅游火爆出圈,这些现象背后都是年轻人个性化消费的彰显,也有性价比因素的考量。年轻人在选择夜校时,也要去了解夜校的性质,要根据不同性质进行理性的选择。全方位、多角度地了解夜校的背景信息,包括成立时间、资质认证、历史评价、具体课程、教学计划和师资情况等内容,确保符合自己的兴趣。此外,勿轻信网络宣传,要多去线下试听考察,并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考虑,切忌因为一时冲动或碍于面子报名交费。同时,可以借助网络直播、在线平台学习提升,丰富休闲生活。
“青年夜校”稳健发展,是一场“都市青年寻求精神富足”与“现代城市推动文化发展”的双向奔赴。在这场奔赴中,点点星光,凝聚起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的信心与力量。唯有多方协同发力,守护好年轻人喜欢的“夜生活”,才能给年轻人上夜校提供更多个性化、多元化的选择,真正让都市文化之旅精彩纷呈、行稳致远。(图片源自网络)